答應、應允。如:「許可」、「允許」。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「及密,使公子魚請,不許。」《董西廂·卷六》:「雖然昨夜見許,未足取信。」
奉獻、給予。《史記·卷八十六·刺客傳·聶政傳》:「老母在,政身未敢以許人也。」宋·陸游〈觀長安城圖〉詩:「許國雖堅鬢已斑,山南經歲望南山。」
允諾婚事。如:「許配」、「許嫁」。《三國演義·第七十三回》:「其女尚幼,未許字人。」《紅樓夢·第六十四回》:「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,指腹為婚。」
稱讚。如:「稱許」、「讚許」。《三國志·卷三十五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「每自比於管仲、樂毅,時人莫之許也。」
相信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,則王許之乎?」漢·趙岐·注:「許,信也。」
期待。如:「期許」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「夫子當路於齊,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?」宋·陸游〈書憤〉詩:「塞上長城空自許,鏡中衰鬢已先斑。」
處所。晉·陶淵明〈五柳先生傳〉: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。」宋·梅堯臣〈魯山山行〉詩:「人家在何許?雲外一聲雞。」
表示約略估計的數量。如:「些許」、「少許」。《後漢書·卷七十一·皇甫嵩傳》:「赴河死者,五萬許人。」唐·柳宗元〈至小邱西小石潭記〉:「潭中魚可百許頭,皆若空遊無所依。」
國名。周時所分封的諸侯國,姜姓,後滅於楚。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許昌縣東。
地名。即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許昌縣。
姓。如漢代有許慎。
可能。如:「或許」、「也許」。《樂府詩集·卷四十六·清商曲辭三·無名氏·懊憹歌十四首之二》:「撢如陌上鼓,許是儂歡歸。」
這麼、如此。如:「許多」。宋·蘇軾〈次韻答文與可見寄〉詩:「世間那有千尋竹,月落庭空影許長。」宋·朱熹〈觀書有感〉詩:「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
表示疑問,相當於「何」、「什麼」。唐·杜審言〈贈蘇綰書記〉詩:「知君書記本翩翩,為許從容赴朔邊?」
語尾助詞,表示感嘆之義,相當於「啊」。唐·韓愈〈感春〉詩四首之一:「三杯取醉不復論,一生長恨奈何許!」
參見「許許」條。